中國農科院“走進科研一線·講述精彩故事”專欄
堅守基層服務一線 力保糧油質量安全
記中國農科院油料所青年科技工作者 張奇
【個人簡介】
張奇,男,,1975年出生于江蘇淮安,,中共黨員,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質量安全創(chuàng)新團隊科研骨干,,農業(yè)部生物毒素檢測重點實驗室副主任,,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訪問學者。
2007年從南京農業(yè)大學博士畢業(yè)到油料所工作以來,,已先后發(fā)表論文共54篇,,出版英文著作1部,。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(fā)表SCI論文28篇,累計影響因子超過100,,作者國際索引(H-index)值達14,。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,已獲得國內外發(fā)明專利授權20余項,,研制國家農業(yè)行業(yè)標準4項,,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3項。
作為一名“70”后科研人員,,張奇已成為糧油質量安全檢測科研戰(zhàn)線的佼佼者,。他和他所在的團隊,以實驗室為主戰(zhàn)場,,奮斗在糧油質量安全檢測科研一線,,為提高我國糧油質量安全水平,維護人民群眾“舌尖上的安全”作出了重要貢獻,。
為提高技術支撐能力攻克難關
2011年我國長江流域因氣候原因,,小麥受鐮刀菌毒素污染十分嚴重,農業(yè)部決定對主產區(qū)的小麥開展鐮刀菌毒素污染調查,。受農業(yè)部有關部門委托,,張奇所在團隊參加了調查。當時,,調查檢測中必須用到的免疫親和柱產品全部依賴進口,。
張奇知道這個情況后,心里很不是滋味,。他認為,,他和團隊一起研發(fā)的黃曲霉毒素免疫檢測技術,已經躍居國際領先水平,,“我們完全有能力做到,,為什么還要受制于國外?這是我們該汗顏的”,。他的想法得到了團隊首席科學家李培武的大力支持,。鐮刀菌毒素等真菌毒素的免疫試劑研制工作很快啟動。
在團隊首席李培武的主持下,,他和團隊成員加班加點,。不到兩年時間,不僅成功研制出每種真菌毒素免疫親和柱產品,,還率先實現(xiàn)了多種真菌毒素同步快速檢測技術的突破,,形成了以黃曲霉毒素為首的系列霉菌毒素現(xiàn)場檢測技術產品,在我國農產品及食品質量安全檢測與科研中得到了廣泛應用,。如今,,自主研制的免疫試劑和現(xiàn)場檢測技術產品已經跨出國門,,遠銷美國、德國,、印度,、巴基斯坦等海外國家。
為提高基層人員水平貼心指導
為促進技術成果的應用,,提高生產,、貿易一線的糧油質量安全檢測水平,張奇和團隊要經常為基層一線檢測人員開展檢測技術培訓,。
張奇十分重視培訓的效果,。一次培訓前,張奇得知參加培訓的50多人都是來自全國各地乳品等企業(yè)的基層一線檢測人員,,他們平時多按照產品說明書開展檢測,,對于影響檢測結果的各種因素了解甚少。如果將以往的培訓內容直接拿來使用,,適用性不強,。
了解情況后,張奇連夜將事先準備的幻燈片講稿進行大幅修改,,將原理部分通俗化,,對實踐中可能出現(xiàn)的問題進行分析,一直工作到凌晨5點多鐘,。值得欣慰的是,,第二天他的培訓講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,很多學員表示這場培訓講座對今后的工作很有幫助,。
為幫助年輕人才成長甘為人梯
指導研究生開展研究,與研究生交流遇到的問題,,引導研究生構思與修改論文,,這些都是非常細致和耗時的工作。為了完成工作,,張奇往往需要占用休息時間來完成,,晚上也經常工作到11點以后,有時甚至忘記了吃飯,。他偶爾也會得到妻子的抱怨,,“家只是他的宿舍”“不打電話就不知道回家吃晚飯”。
作為實驗室副主任,,張奇特別注重推動年輕科研人員的發(fā)展,,給予他們充足的發(fā)展空間。為了拓展新的研究方面,,他將食用植物油保真與摻偽研究,、免疫快速檢測研究等項目的接力棒傳給了其他的年輕博士,。在項目的培養(yǎng)下,團隊其他年輕博士也作出了可喜的業(yè)績,。